2013年3月的存档

UP手环 (2013-3-25)

Jawbone公司推出的这个手环,是一个很有趣的小东西,前些天一个同事从美国回来,向我推荐了它,戴在手腕上,有运动记录、睡眠记录、智能闹钟和定时活动提醒几个主要的功能。看了一下介绍,很好很强大,就是我需要的,赶紧上淘宝搜索下单,买了回来戴手上,到现在,使用了一段时间,感觉非常不错,这个小小的东西,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UP手环的IdleAlert这个小功能对于我这样的上班族来说,是一个很贴心的功能,长时间坐着不活动是经常的事情,时间长了老感觉眼睛不舒服,血液流通不顺,颈椎什么的僵硬。。。。。这个手环会根据设定的时长以振动的方式来提醒我该活动了。轻微的振动,没有声音,不会干扰别人和自己。用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默契,每隔30分钟,都会在UP的提醒下站起来,喝喝水,活动几圈,走一走,然后坐下来继续工作,舒服。
Smart Alarm这个智能闹钟功能也很喜欢,对于我这样的起床困难户来说,使用一次之后,就把闹钟和手机丢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它神奇的地方是,和睡眠记录功能一起使用的时候,可以感知你睡眠的状态,如果在感知到你处在浅度睡眠的情况下,会根据设定的起床时间的前10分钟或者20分钟内轻轻的震动唤醒你,毫无以前被闹钟叫醒的那种被迫感和不情愿的感受,很舒服;如果处在深度睡眠状态,才会在设定的起床时间连续震动的唤醒你。以前用手机作闹钟,每次都被尖锐的铃声唤醒,感觉很痛苦,很不甘心就这么不睡了起床,现在被这个手环轻轻的振醒,起床困难户也可以感觉到早晨的美好了。对于两个人睡一张床的人来说,这个智能闹钟功能简直是福音啊,这种轻轻的震动手腕来唤醒,比用闹钟好太多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它只会叫醒你一个人,不会因为你要早起上班或者提前办事出门而把女主人也吵醒,悄悄的起床,不惹来一丝埋怨。。。。。。
UP手环的IdleAlert这个小功能对于我这样的上班族来说,是一个很贴心的功能,长时间坐着不活动是经常的事情,时间长了老感觉眼睛不舒服,血液流通不顺,颈椎什么的僵硬。。。。。这个手环会根据设定的时长以振动的方式来提醒我该活动了。轻微的振动,没有声音,不会干扰别人和自己。用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默契,每隔30分钟,都会在UP的提醒下站起来,喝喝水,活动几圈,走一走,然后坐下来继续工作,舒服。
Smart Alarm这个智能闹钟功能也很喜欢,对于我这样的起床困难户来说,使用一次之后,就把闹钟和手机丢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它神奇的地方是,和睡眠记录功能一起使用的时候,可以感知你睡眠的状态,如果在感知到你处在浅度睡眠的情况下,会根据设定的起床时间的前10分钟或者20分钟内轻轻的震动唤醒你,毫无以前被闹钟叫醒的那种被迫感和不情愿的感受,很舒服;如果处在深度睡眠状态,才会在设定的起床时间连续震动的唤醒你。以前用手机作闹钟,每次都被尖锐的铃声唤醒,感觉很痛苦,很不甘心就这么不睡了起床,现在被这个手环轻轻的振醒,起床困难户也可以感觉到早晨的美好了。对于两个人睡一张床的人来说,这个智能闹钟功能简直是福音啊,这种轻轻的震动手腕来唤醒,比用闹钟好太多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它只会叫醒你一个人,不会因为你要早起上班或者提前办事出门而把女主人也吵醒,悄悄的起床,不惹来一丝埋怨。。。。。。

对很多人来说,手环的活动记步功能是最主要的一个功能,每天戴着它,可以知道你活动了多久、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人真是需要鼓励的,没有它之前,虽然也知道自己活动比较少,需要增加活动量,但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放弃。有了这个之后,每天看着自己的活动量,走了多少步,知道自己的活动不够,会主动自觉的去走一走,直到活动量达到建议的数量,每天都为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走路,真是很神奇。有时候看到自己走了一万多步,有一种成就感,觉得很开心舒服;看到自己走了才5000步,就赶紧出门走一圈,或者在屋子里跑一跑。出门办事儿的时候,如果觉得近,就会放弃打车,直接走过去,看看手腕上的UP,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动力。

睡眠记录功能也很好,睡觉的时候监测你的睡眠质量,什么时间上床,什么时候入睡,有多少时间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多少时间处于浅度睡眠状态,中间醒了多少次。积累几天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你的睡眠是什么样了,你需要作什么调整,才能让睡眠质量变好。以前是不知道自己睡眠情况是怎么样的,现在每天看自己的睡眠情况,觉得很有意思。对于那些需要强迫自己才能上床睡觉的人来说,这个功能还是很有用的,最少它让你有一种情愿和自觉睡觉的感觉。而不会总是在睡觉前刷刷微博,玩玩游戏,看看这看看那的。苹果手机上有个叫Sleep Cycle的收费应用,也有这个功能,不过需要把手机平放在床头靠近枕头的地方,真晚开着手机应用,通过振动感应来判断你的睡眠状态是在深度还是浅层。用过一阵子这个SleepCycle,还是这个UP手环好,记录更精确,也不用把手机一直插着充电器放在枕头边。
其它还有一些功能,午睡闹钟体型,记录饮食情况,健康提示,特殊运动记录,心情记录等,比较少用,可能对一些特殊需要的人来说会喜欢。就以上说的几个功能中的一个,就足够闪亮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手环是个值得拥有的东西,改善生活习惯,改善健康状态,都挺有用。充电一次大概可以使用八九天,手环戴在手腕上挺舒服,医用橡胶有柔性,不妨碍作事情。防水,戴着洗澡什么的都没问题。不知道在夏天手腕出汗会不会感觉不舒服,那要到夏天才知道了。

最后,Jawbone公司给UP作的App太舒服了,主界面简洁明了,LifeLine生命线把时间轴作为线索记录所有的运动和睡眠等情况,非常有特色,第一次在苹果手机上看到这么精美的应用界面,值得作手机应用的人好好借鉴。

西什库教堂 (2013-3-22)

西什库教堂,是北京城里较大的一个教堂,喧闹北京城里的一个安静所在,慕名已久,找个时间去看了看,挺好的地方。教堂比寺庙有意思,现在随便走进哪座寺庙,都充满着一股说不出来的让人厌恶的味道,感觉寺庙和宗教信仰什么的没啥关系,就是一个交易的场所,人和神交易,赤裸裸的,我拜你给你烧香,你得保佑我。在西什库教堂,感受这种安静祥和的气息,离宗教氛围更近一些。

不收门票,也不禁止拍照,安安静静的坐在长椅上

R3514近距离的场景描写,这个小熊是某人带的

在中间过道往外走的母子

有点中国化的味道了,这个香堂样的地方

现场见证了一个婚礼,不知道在教堂结婚需要交纳多少钱还是免费还是什么的

从外面看西什库教堂的建筑主体
5D Mark II+R19/2.8 II+R35/1.4

微薄带来的新变化 (2013-3-20)

自从微博开始流行之后,带来了许多的变化,微博的意义早就从互联网络扩展到了社会层面,我们逐渐发现,微博它不仅仅是一个微型的博客这个文章发布方式,它带来的变化让很多人始料未及。在微博的普遍使用之前,我们都是从报纸、电视、书刊和新闻网站这样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和新闻,这种方式大部分都是一种单向的信息流通方式,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被动的获取信息,参与的可能极低。

虽然网页上的新闻可以提供评论和转载,但这种方式还是不够迅速,影响力和传播的范围都不广。在信息的两方,是非常部队称和不对等的,一方是数量上较少的报纸、电视、书刊以及网站这些非常强势的媒体提供者和发布者,信息的另外一方是数量巨大的接受方,居于非常弱势的位置。社会大众获得都是经过认为选择的信息,我们所知道的新闻,大部分都是让你知道的东西,社会大众没有选择新闻的力量,只能别动的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或者选择知道哪些无视哪些。

谢谢互联网的参与者和技术提供体系,让一切发生了变化。网络的发展和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的出现和普及,让社会大众逐渐有了新的接受信息的机会和方式,让社会整体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强,在微博和QQ群这样的个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技术和方式逐渐成熟的时候,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不满足于只接受信息,不满足于仅仅知道信息,不满足于单向的被动的这种信息流动方式,而希望自己能成为参与者,在知道新闻之后,在接受信息之后,还希望自己参与到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给出自己的意见和评论,更进一步的,为什么自己不能发布信息呢,为什么不能发布自己的意见或者意志呢!
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传统的强势的新闻体系必须要应对这种变化,否则就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社会中的普罗大众,是社会行为的参与者,是主体,大众的这种认知,正在觉醒,正在发出自己的力量。以往的那种被告知,被专家,被新闻,被。。。。。。的信息流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被大众所接受。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再一次被拉近!人们通过网络的链接,前所未有的链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新闻不再是发生在遥远的地方和过去,而是发生在当下,发生在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地方,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旦有什么突发的事件,微博上一个转发,就变得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在QQ群里讨论一番,转发到各种各样的QQ群聚合起来的人群里,让我们知道和了解事件的真假,了解很多人的态度和意见。这种信息传播的速度,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很难作到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和拉近,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拉近和改变,我们变得更紧密,转发和评论表达了我们的意见,我们突然发现可以有这么多的人可以和我们持同样的看法。社会变得越来越透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参与的人是如此之多,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飞速扩大,新闻在多久之后变成旧闻,新闻有多新,这是一个问题。报纸和电视这样的媒体,当它出版或者播出的时候,所谓的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微博关注的焦点事件,可以提现事件新旧的快速变化。无论什么事情,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出来,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转发得整个网络都是,大家热情的评论,发布意见,讨伐不好的,赞扬好的,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关注这个过去的焦点。无论多么重大的事件和话题,总是很难坚持较长的时间占据焦点位置,总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后,又被新的焦点事件所占去,这时候也许报纸刚刚发到人们的手上,新闻有多新呢?或许报纸也只好向杂志的方向去转变,才能获得生存的能力,以深度分析的方式,全局似的视角来解析一个事件,才能占领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即时的新闻需要让位给更实时更快速的微博这样的新的媒体方式。
信息的提供者,从强势的媒体集团和国家机构,转变为整个社会的普罗大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或者说新闻的提供者,打破了媒体和政府对社会大众的新闻垄断和强势姿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成为评论者。那句老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在成为现实里的实际映照。互联网络,将不再只是扯淡和游戏,它带来了活生生的大众的意志和意愿,带来了对社会结构的强有力冲击。这些新的变化,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和不知所措。这些新的变化,对传播行业带来的影响,需要那些以此为生的人们好好思量,否则一个搞不好就没饭吃。当然,对社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来说,这种新出现的变化绝对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社会变得如此透明,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都需要谨慎应对,那些所谓的控制言论控制新闻的方式也许需要重新考虑和改变。
每个人都有手机,可以看新闻,可以评论,可以拍照,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可以作很多事情,相当于每个人都有了一个随身的信息终端,随时可以知道和参与社会关注的焦点。手机这样的随身设备,还在快速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从方式和内容和速度,到影响的范围,都在加大加快。技术发展只会越来越快,技术手段和设备、应用等变得越来越强大,人们的想象力和热情正在前所未有的参与和改变社会的运转。
谢谢互联网的参与者和技术提供体系,让一切发生了变化。网络的发展和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的出现和普及,让社会大众逐渐有了新的接受信息的机会和方式,让社会整体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强,在微博和QQ群这样的个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技术和方式逐渐成熟的时候,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不满足于只接受信息,不满足于仅仅知道信息,不满足于单向的被动的这种信息流动方式,而希望自己能成为参与者,在知道新闻之后,在接受信息之后,还希望自己参与到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给出自己的意见和评论,更进一步的,为什么自己不能发布信息呢,为什么不能发布自己的意见或者意志呢!
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传统的强势的新闻体系必须要应对这种变化,否则就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社会中的普罗大众,是社会行为的参与者,是主体,大众的这种认知,正在觉醒,正在发出自己的力量。以往的那种被告知,被专家,被新闻,被。。。。。。的信息流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被大众所接受。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再一次被拉近!人们通过网络的链接,前所未有的链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新闻不再是发生在遥远的地方和过去,而是发生在当下,发生在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地方,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旦有什么突发的事件,微博上一个转发,就变得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在QQ群里讨论一番,转发到各种各样的QQ群聚合起来的人群里,让我们知道和了解事件的真假,了解很多人的态度和意见。这种信息传播的速度,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很难作到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和拉近,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拉近和改变,我们变得更紧密,转发和评论表达了我们的意见,我们突然发现可以有这么多的人可以和我们持同样的看法。社会变得越来越透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参与的人是如此之多,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飞速扩大,新闻在多久之后变成旧闻,新闻有多新,这是一个问题。报纸和电视这样的媒体,当它出版或者播出的时候,所谓的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微博关注的焦点事件,可以提现事件新旧的快速变化。无论什么事情,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出来,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转发得整个网络都是,大家热情的评论,发布意见,讨伐不好的,赞扬好的,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关注这个过去的焦点。无论多么重大的事件和话题,总是很难坚持较长的时间占据焦点位置,总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后,又被新的焦点事件所占去,这时候也许报纸刚刚发到人们的手上,新闻有多新呢?或许报纸也只好向杂志的方向去转变,才能获得生存的能力,以深度分析的方式,全局似的视角来解析一个事件,才能占领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即时的新闻需要让位给更实时更快速的微博这样的新的媒体方式。
信息的提供者,从强势的媒体集团和国家机构,转变为整个社会的普罗大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或者说新闻的提供者,打破了媒体和政府对社会大众的新闻垄断和强势姿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成为评论者。那句老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在成为现实里的实际映照。互联网络,将不再只是扯淡和游戏,它带来了活生生的大众的意志和意愿,带来了对社会结构的强有力冲击。这些新的变化,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和不知所措。这些新的变化,对传播行业带来的影响,需要那些以此为生的人们好好思量,否则一个搞不好就没饭吃。当然,对社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来说,这种新出现的变化绝对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社会变得如此透明,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都需要谨慎应对,那些所谓的控制言论控制新闻的方式也许需要重新考虑和改变。

每个人都有手机,可以看新闻,可以评论,可以拍照,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可以作很多事情,相当于每个人都有了一个随身的信息终端,随时可以知道和参与社会关注的焦点。手机这样的随身设备,还在快速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从方式和内容和速度,到影响的范围,都在加大加快。技术发展只会越来越快,技术手段和设备、应用等变得越来越强大,人们的想象力和热情正在前所未有的参与和改变社会的运转。

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I (2013-3-9)

这是一本非常毁三观的书!粗读一遍之后细细品读,书里的各种事实和观点,真有点天雷滚滚的感觉,颠覆了很多我们固有的作为常识和认识的东西。这本书的完整英文名是:“Nature Via Nurture—Genes, Experience and What Makes Us Human”,英国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人类基因组说起,到基因如何建造人体和大脑,并吸收经验形成人类的文化和我们的自由意志,说明基因和环境是如何互相影响和依存,先天经由后天,两位一体的进化。基因不仅是人体建造的原料,同时也是建造的程序和建造者。基因比我们想象中的作用更大,是它允许人们去学习、记忆、模仿,去吸收文化和表达本能,基因让人拥有经验,也对经验作出反应。我们的大脑里没有“我”,只有一组组不断改变的大脑状态,只有我们的生活史,我们的情感、本能、经验和其他人对我们的影响,这些东西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自己认为的“我”!
这本书从达尔文在1838年参观伦敦动物园说起,那只叫詹妮的猿猴,引起了英国人议论纷纷的问题:这是一个像人的动物,还是一个像动物的人,如何区别人和动物,这是很多问题的起点。英国人的这种思考挺有意思,如果在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去严格的思考人与猿猴的区别问题,更多的是看稀奇。对猿猴和这些动物的研究,发现我们人类和这些动物的行为有种种的相似性,我们和动物的差别只是一种程度差别,而不是类型差别,仅仅是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区别。我们比猴子更会思考,更会交流,更会梦想,更会笑,更会哭,这样让我们是人,而它们是猴子。这里面让人天雷滚滚的是对大猩猩和黑猩猩的研究,大猩猩的生活习性是吃草的,主要吃水果或者植物什么的,这导致了大猩猩的体型演化成大型的,固定群居的多偶制交配习性,雄性比雌性体型大很多;黑猩猩则是吃肉的,一个地方不能满足温饱,因此迁徙性较强,体型较小,并演化出了共享雌性的生活习性和群体。更好玩的地方是,因为大猩猩的多偶制方式,所以大猩猩占有雌性并延续基因的方式是外在,打赢了别的雄性就行了;而黑猩猩就不同,没有一个黑猩猩能独占雌性,因此能够在基因传承上占优势就只能在内在上竞争,那些经常射精并射精量很大的黑猩猩,才会成为优胜者拥有更多的后代,因此黑猩猩的小鸡鸡就异常的大。黑猩猩获取基因传承的最好的地方,就到了床上,而不是比谁的拳头大。这两种族群都和人类是近亲,人类有99%的DNA和黑猩猩的相同,在若干万年前,他们和人类是同一个祖先,这些基因肯定也映照在人类的基因里面。影射到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睾丸大的族群,女人更不忠诚,因此需要在这个上面来竞争?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不是觉得这个事儿很熟悉?对吧,中国人就是吃稻谷的,欧洲人就是吃肉的,简单的来看的话,这么说未尝不可,关于大猩猩和黑猩猩的生活习性差别是不是也跟中国社会和欧洲社会有点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夫多妻或者一夫一妻多妾更合适,欧洲人古代就比较乱,看看罗马帝国艳情史就能领会了,没看过?呃,世界十大禁播电影啊,嘎嘎!从占体重的比例来看,人类的睾丸比大猩猩的大差不多五倍,是黑猩猩的三分之一。这与我们人类整体有着一定程度的女性不忠行为的单配偶制族群是相配的。
更好玩的一个数据是,1984年,科学家们分析人类和黑猩猩以及大猩猩的基因DNA组,发现黑猩猩和人类的相似度,大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相似度,呃,如果把黑猩猩和大猩猩都看作是猴子的话,我们人类怎么算?在不超过500万年以前,我们人类和黑猩猩共享一个祖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一个叫阿基特瓦尔基的人发现,人类对一种特殊的糖过敏,这种叫Gc的唾液酸我们人类是不能忍受的,但黑猩猩和其它猿猴有这种唾液酸也不过敏,这是我们和猿猴之间真正的一个普遍的区别。这个瓦尔基太过分了,居然说我们人类和猿猴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糖分子上的一个原子。
基因真是一种神奇的机制,从科学的分析结果来看,人类的基因里面包含了许多动物的基因,一直从上古生物延续到现在,只是在其中基因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是启动子或者是转录因子这些基因的机制发生了改变,然后基因记住了这些改变,在后代里面体现,这样不断的延续,发展出了现在这么丰富的生命和物种、族群。因为你所经历的事情,受到了一个教育,迟到一种食物,跟人打了一架,这时候你的基因突然开启或者关闭了什么,这些都会被基因记录下来,成为一种基因的传承。你经历的所有一切,都有可能通过基因的方式来表达。因此你的性格,你的习惯,你的长相,都可能会被遗传下去。你近视了,你儿子也近视了,很有可能你的后代都会遗传下这个基因的记忆。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那是不是可以说年轻的时候生育的后代很可能不如成熟年纪或者稍大些年纪的时候生育的后代遗传的东西更好?不知道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没有,40岁50岁时候生育的后代比20岁30岁的是偶生育的后代更能干?历史上草原上的帝王和家族传承都以幼子来传承自己的基业,是不是和这种自然选择有关系?中国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是不是因为继承位置的都是20岁之前生育的后代有关?这是一个大课题啊,不知道有没有无聊的人来作这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