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地方 (2005-11-28)
Show一下工作的地方,手机拍的,nnd,在这个实验室已经呆了好几个月了,现在一看到机架就头晕。
Show一下工作的地方,手机拍的,nnd,在这个实验室已经呆了好几个月了,现在一看到机架就头晕。
这两天没怎么上泡网,今天才看到red sox将前两天的那个“Creationg&adaption”转到了IT江湖。这里
看了各位的评论,都很有见地。不过可能我写的时候随便敲敲字,有些问题没能表达明白,引起了一些误解。我将Creation和adaption作为对比的一对提出来,是因为很难将一种意思简单的表达出来,刚好觉得这两个英文单词大概能够表示我的意思。各位将Creation理解为创新,和我的本意有一些差别。作为一个软件业通信业从业人员,我觉得对大多数国内的行业人员来说,把Creation理解为创新实在太高估了,我不敢这样贸然的人为中国有多少有创造性地地方。
将Creation和adaption对比来说,我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是指从零开始设计完成一个产品,而不是在有摹本的情况下改造出一个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部分程序员或者说软件从业人员,怕是都不大够格,当然,我也不例外。在这个意义上,模仿和改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仿不是坏事情,不过要考究的是,国内有多少东西是模仿的而不是改造的?就我所熟知的一些领域里面,估计大部分产品其实都是改造出来的东西吧,将logo换了,添加或者修改一些feature,这样七七八八下来,就算是自己做出来的新产品了,让同一帮人,作过改造的同一帮人,放弃这个产品的所有源代码,从头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估计大部分团队都做不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说创新这个词,还真算高看了。嗯,退一步说,就算把这个产品从头开始做出来了,几乎所有的系统架构都是别人搭建好的体系,从1.0做到9.0,怕是都摆脱不了这个框架结构,那么创新从何而来?跟着别人亦步亦趋的,自己要学会走路,没那么容易。
最近我有一种强烈的脱节感,白天不能上网,上网也不能看泡网,因为公司BID部门的那帮变态,将几乎所有的论坛都封了,很不幸,泡网也在封闭之列。每次下班回家,打开电脑的时候连上泡网,看着那些话题那些热烈的讨论,我都感觉自己插不上。这个郁闷!
百无聊赖的时候,就在公司里面转发各种八卦邮件,MD,以前我最讨厌这种行为的,现在自己就屁颠屁颠的发过来发过去,邮箱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消息。难过的是,中午休息的时候,实在没事情干了,居然能翻出来看第二遍。
下班和同事去打乒乓球了,这是本年度的第一次,上一次玩这个还是去年公司集体在静安体育中心。打了2个小时,出汗的感觉真好。嗯,以后争取每个礼拜去玩一次。
自从毕业工作以后,我就为锻炼身体的事情苦恼,找不到一起玩的人,就是不方便。在北京的时候和同事打过几次篮球,可是水平参差不齐的,玩起来感觉一点都不爽。足球倒是好一点,可惜我只爱看不爱踢。有时候晚上跑个步什么的,也坚持不下去。到了上海,就更加的困难,同事们都是拖家带口的,下了班就各自回到那一亩三分地。在上海的朋友也不多,有也是离得远远的,有点活动就搞得像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一样,从城市的这边跑到城市的那边。
像我这样搞技术的,整天呆在办公室里,坐在办公椅上,时间长了身体挺难受的。公司每天上午10点下午2点都在办公室里放广播操,可是也没有几个站起来作一遍。倒是经常看见看门的大叔们集合作作体操。
嗯,从现在开始要找到各种机会锻炼身体。
一次聚会的时候,为了打击一个夸夸其谈的老兄,我告诉他,中国软件业与国外同行的区别,就是两个单词:Creation 和 Adaption。咱们的软件业其实啥也没有,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adaption的东西,属于creation的东西少得可怜。这样的东西实在不值得来吹牛。
最近经过几个大项目,有一个成功的项目,从斯图加特transfer过来的一套东西,咱们在这个基础上作新的项目,这个项目做的很好,从计划到执行,堪称完美。另外一个项目,大部分都是从新开始创建,没有摹本,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全新的规划,这个项目很糟糕,项目一拖再拖,deadline完全被抛弃。所有的事情,一再证明,中国程序员只会模仿,不会创新,没有创意。
经验和知识,到底哪一个重要?动手和学习,哪一个对人更好?问出这些问题很可笑,在中国,10个小学生有9个都会告诉你正确的答案。每一个人都有正确的答案,可是事实上,99%的人都没有搞清楚事实的真相。前几天我们这里来了一个硕士,谈论的时候知识面很广,什么理论都能掰上一通,可是干活的时候就很怪。他习惯了从网上找源码,然后来修改使用。分配好module以后,我看着他找资料找了好几天,我们这里不能上网,他就从自己的硬盘里找资料,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或者说是相关的,几天之后,他有点茫然,不知道怎么下手。开会的时候,他什么都说不出来。从工作之后,我见过很多很多这样的程序员。
前几年,那时候我在北京,那时候流行软件工程,各个公司都开始搞cmm认证。我所在的公司和中科院某所联合,结果来了很多博士硕士博导什么的,到我们封闭开发的现场,给我们讲软件工程,讲项目管理等等的东西。我们问问题,干嘛要这样?为什么需要做这个?我们不需要做这个,能省略掉吗?他们的回答,大都是根据理论应该这样,最好这样,这样才好,等等这样没有营养的答案。有一次聊天的时候,我问过他们中的一个,你们完整的做过这样的项目吗?回答让我很沮丧,他们所有人几乎都没有做过项目的经验,他们所讲的,只是国外的课本,和软件工程的理论、约定俗成的规定。那时候我哑然失笑,做工程的,没有经历过就来扯这么大一通,这不扯淡嘛。我后来开始了解国内的所谓软件工程和cmm认证,大部分其实都是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来硬套。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可惜我们都忘掉了。怪不得到现在,也没有几个搞得好的。
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我们只知道该怎么样,不知道为什么该这样。就像没有源头的水,终归是没有活力的。所以要创新,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刚到上海的时候,和同行们聊天,他们很自豪的高速我,中国软件业的起点很高,中国通信业的起点很高,我们一开始就作很高阶的东西,云云。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业,起点高,一点好处都没有,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就无法知道现在的方法合理在哪里。有过项目失败的教训和实例,才能真正明白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好几年前,看国外的很多案例,实话说,大部分都看不懂,因为没有经历过,看过就忘了对案例一点理解都谈不上。直到最近,经历过好些失败的成功的项目之后,再回过去看,才明白人家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回到creation和adaption上来,现在都很实惠,国外有的东西,咱们干嘛不用呢,惰性,是每个人根深蒂固的东西。所以看看,中国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在人家的基础上,作作adaption,甚至简单的作个汉化,就敢拿出来亮。这样的大环境里,creation,太艰难了。